Profile Picture

Ian Hsiao

Hello there :D

Learn >> Build, Source

我之前覺得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Build, Learn and Source,但經過了幾個月瘋狂 build, learn 和 source 後,我現在覺得 learn 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純 build 越來越簡單了,而 source 則需要品味幫忙篩選。


七月以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 build 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想法、接的案子上,learn 需要用到的技術概念與細節、以及做好 source 機會這件事。從數據上來講,我 merge 了 103 個 PR,學了一堆軟體開發概念,與 5 家公司進行了超過 11 場面試。

這段經驗告訴我,實現一個軟體層面的想法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就現在 AI 進步的趨勢來看,這只會越來越容易。但實現一個值得被創造出來、能對世界造成符合自身價值影響的東西,依舊是十分困難的。

簡單說一下為什麼我認為「實現軟體是簡單的事情」。一年前我想到在軟件裡面添加登入、註冊系統、收費系統等,我會覺得高不可攀,一方面是因為我對這些流程和技術不熟悉,另一方面之前用 AI 寫程序出錯率還是特別高。但最近除了 AI 能力強得離譜之外,越來越多工具在系統設計層面直接幫你解決這些問題,讓你只需要在乎功能和頁面設計,不需要擔憂傳統來說繁複的後端系統。比方說 Convex.dev 就是一個 reactive database,它可以幫你解決 database、backend 的整合問題,還有 type-safety 的問題等。Convex 的用戶甚至還可以用幾行代碼引入它所提供的 OAuth integration,讓 Google 登入、Discord 登入、Sign in with Apple 等的工程任務化為去官網獲得 OAuth 相關數據證書的 operational task。

就算你不用 Convex 這類的後端集成平台,將本地的服務部署到服務器也是十分簡單的任務。你只需要用一個有 AI 能力的 terminal,比如 Cursor、Warp.dev,或在 Terminal 裡面打開 Claude Code、Codex CLI,你就能直接請 AI 讓它幫你部署到 Vercel、Fly.io 等 PaaS 平台。你也可以直接租一個 VPS,然後在裡面安裝 Claude Code,然後把整個 DevOps 交給它。

Lovable、Base44、Vibeflow、Bloom.diy 等 vibe-coding 產品如今也都自帶後端系統。創造一個全棧軟體從沒有那麼容易過。

創造變的容易,但這些創意都是有價值的嗎?從滿足創造慾的角度來講,對當下的自己有價值。但創造出來後,我會去用嗎?別人會去用嗎?有這個和沒這個對人類來講有差嗎?不一定。X 和 小紅書上面每天都會刷到很多新的、募資百萬千萬美元的初創公司,但有多少公司的產品是真的值得被創造出來的?有多少只是噪音?

在大約確認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價值後,我最近的主要方向改為閱讀、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希望從中感受不同領域的課題對我的吸引力,逐步建立自己對世界更完整的理解和品味。至於之後要幹嘛,我覺得我學一段時間後就會想到了。

如果創造變得容易,那麼對世界的想像力,以及對價值判斷的品味才是重要的,而獲得這些最快的方法果然還是多學習吧!

有關上篇文章中的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not building has never been higher”的觀點,我現在的想法是,如果你的想法本身沒用,那不把它是實現出來其實也沒有什麼損失 :D

相關閱讀:You Are Moving Out Of Your Reference Class

這篇文章講的是技術讓創造變得容易,因此你應該要更大膽,更有野心一點。